想了幾年的課程,終於這次實行了
用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肉鬆,喚起學生的興趣,再加以驗證是否豆粉含量過多,最後提醒食物的安全使用。顯微鏡底下的肉鬆很有趣呢!
-
📍觀察
用網路新聞引起興趣
肉鬆的外觀多樣,有條狀也有粉狀
📍提出問題
為什麼肉鬆有這麼多種形式?
📍參考文獻
-肉鬆的製成
-部分肉鬆含有豆粉及香精
-有些商人為了降低成本,豆粉含量較高
📍提出假設
粉狀的肉鬆含有較多量的豆粉
📍設計實驗
-外觀觀察 (顏色、氣味、手感、溶於水)
-碘液檢驗
含豆粉的肉鬆→呈藍黑色
不含豆粉的肉鬆→呈現黃褐色
-顯微鏡觀察
藍黑色顆粒為澱粉粒
完整的肉絲清晰可見
解剖顯微鏡下的畫面
📍結果分析及討論
-市面上大多的肉鬆都含豆粉,差別在豆粉的含量多寡,甚至有些廠牌在成份上也有標示
-但也有標示為含豆粉的真的檢驗不到
📍結論
大概節數2節,1節介紹流程,一節實際操作紀錄,這樣上下來感覺學生對科學方法會有初步的認識,等開學後再加強介紹流程,應該會更順暢。
這個課程明年可以再繼續實作!